提起在四女中、四中担任校长时间最长的领导,当属刘贝子。无论是1954年的初次上任,还是1979年的再次复出,时隔22年,两度在同一所学校掌舵,都干得十分出色,成为该校历届校长中的传奇。
一个了不起的普教理想主义者
文/郝琳文 图/ 刘榴
风华正茂 随军南下
他1921年出生在浙江宁波,有着良好的家境。父亲是国民党部队的军医,哥哥是飞虎队成员,他的成长也十分顺利。从武汉大学历史专业毕业后,他到重庆《时事新报》、《乐山晨报》任记者;后回到浙江在天台县中学任教;又到上海《大公报》任助理编辑。他的人生仿佛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然而,1949年他参加了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文艺工作队,随军南下再次来到重庆,重庆因此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1948年,刘贝子随军南下前的戎装照
重庆市军管会接管重庆大学,他任文管会驻重庆大学军事联络员。1950年任重庆市文教局中学视导员,1952年任南开中学教导主任,1954年任八中副校长。在他所有从事过的工作中,“百年树人”,似乎更切合自己的理想,从此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结缘教育 声名在外
五十年代的重庆市中学中,四大金刚最为有名。它们是一中、南开、巴蜀、四女中。
1954年春,有着教学管理经验的他,出任重庆四女中第四任校长。身材瘦削而高挑,浑身充满活力的33岁年轻校长,在欢迎会上激情澎湃:在四女中这块沃土上,我要把姑娘们培养成美丽的花朵,让你们绽放在祖国的大花园里。挚热亲切的话语温暖了几千学子的心。
在他掌舵的近四年间,学校扩建,完善了医务室、盥洗室、开水房、体育场等。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从学校附近一废弃煤窑内找到地表水,用竹筒引出,并接岀到食堂、开水房大水池内,师生用水不再靠人工远道挑运,用水不再限量。
校园如花园,四季花常开,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周末,放假回家的女学生手持在校园购买的鲜花,一路从学校到黄桷垭,经黄葛古道,过长江轮渡,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市民们知道四女中的娃儿放学啦。
他性格平和,谦逊有礼。对老师、职员、工人、学生都很随和,一视同仁,学校形成了亲和的人际关系氛围。在这样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教学氛围中,四女中谱写出一阙又一阙扣人心弦的教育诗篇,融汇成一曲又一曲悦耳动听的交响乐章。
在他的带领下,四女中人心齐、教风正、学风浓。雪松苑下书声朗朗,绿树丛中弦歌不绝,涂山湖畔操场上运动氛围热烈。
学生的课外活动生动活泼,有篮球、排球、舞蹈、歌咏队、航模组、饲养组等。还组织学生到大田湾广场学习跳伞,参加重庆市“五一”节欢乐大游行等校外活动。
1954年,在重庆市大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上,四女中表演的大型团体操“荷花舞” 作为压轴戏,一舞倾城,艳压群芳。散场后回家的学生如满城绽放的花朵,成为重庆记忆里活色生香的一页。以后每年全市庆祝“五一”、“国庆”的游行,人们总会翘首以盼。四中几百个如花似玉的少女,就像她们当年旗袍翩然的师姐们一样,明眸皓齿,笑裔如花,青春昂扬。
花园般的校园、花朵一样的学生,成为那时他单纯而朴素的教育理想。他做到了!
时运不济 命运多舛
在那个荒谬的年代,他的家世、他的海外背景、作为重庆市教育先进工作者在北京学习时不经意而诚实的言行,竟然也是把他这个南岸区反右领导小组副组长定为右派的原由。1957年,不可预知的命运突然被改变, 37岁,奋发有为正当时,西山坪劳教农场却多了一位沉默寡言而从未放弃思考的年轻人。离开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没有谁知道那三年改造中的他所经历内心挣扎,但他没有放弃对生命的珍惜、对未来的坚定。
阴霾之下雨雪霏霏,他的情绪和天气一样低落,只有妻儿成为他唯一的牵挂。7岁的女儿、6岁和5岁的两个儿子,在妻弟的带领下,从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家中出发,一路黄葛古道下山,坐一段车、再徒步到西山坪。40多公里的行程,幼小的孩子赶不上舅舅的脚步,见到父亲时已是疲惫不堪。当见到孩子们的那一刻,作为父亲的温情流露,就是给予孩子们默默的拥抱,享受这短暂的慰籍。偶尔经过批准,他可以下山接孩子们,在陡峭的山路上,他用箩筐挑着两个儿子上山,至爱无声,所有的亏欠和爱都承载在他此时的肩上。
三年后回到学校,他仍被作为被监管分子远离教学管理。那时的学生,时常看见他们曾经的校长,弓着腰在音乐教室下那个低矮的储物间拿取工具。他与花工陈师傅植树种花草,和泥水工梁师傅做修路补墙等杂活。劳其筋骨的繁重体力活并没有让他意志消沉,反倒在与工人同劳动中,沉浸在打造自己所期望的“ 广植树木花草,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虫鸣,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的理想校园建设喜悦中。
1970年,他被摘掉右派帽子,但仍然继续与因“翻案”被重新戴上“右派”帽子的熊尚威一样在校办工厂接受监督劳动。虽然是翻砂车间的负责人,但他与工人一样抬铁水、打杂。
1977年,陈福勋老师所在班级在校办厂劳动六周后开劳动总结学习大会,请他来给学生讲话。这是他被打为右派后的第一次参加师生活动,看到朝气蓬勃的学生,他在失望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国家的未来。他兴奋地讲了一个多小时,在坐的郭刚、文国伟、王静、饶德本、张明英等优秀学生,至今都记得他当时侃侃而谈的情景。
痴迷淡然 砥砺前行
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他是一个心无杂念,心灵澄明的人,把屈辱当作精神上的洗礼,把磨难当作品德上的修炼。
1979年,大量知识分子、领导干部落实政策,他得以官复原职,重任这座已更名为重庆第四中学校的校长。所遭受的种种不公,仿佛从未发生。没有人听到过他的痛苦回忆,也没有人听过他的一丝抱怨,更没有提起过当年老师学生对他的揪斗。坎坷与挫折,经年的蹉跎,他淡然处之;面对熟悉而又久违了的工作,他依旧痴迷,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此时的四中,不再是女校的校园。男女生合校后,操场不时传来篮球的鼓掌声,足球的喝彩声,教室里刚柔相济的读书声。
物是人非。校舍年久失修、校园被周边农村蚕食、师资力量缺失。唯有不变的,是那棵雪松,它经历风霜雨雪,坚韧挺拔,凛然而立。面对孤傲的雪松他思绪万千,工作的热情再次被激发,恨不得一天当做一年用,他要把被耽误了22年大好年华的时间抢回来。
修复校园环境、解决用水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他上下沟通、各方募缘,获得资金九万元。重新按规划红线修筑好学校围墙,使蚕食校园的现象得以遏止;安排在校园内打出深井,安装水泵,教职工和学生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这两个老大难问题的解决,师生交口称赞功德无量。
加强师资力量成为重中之重。自建校以来,学校沉淀了一批教学水平极高的优秀科任教师,可谓人才济济。重启得力旧部重振教育质量,是最为有效的办法。由于当年的交通不便,学校相对闭塞,不少希望有更好发展的教师纷纷离校。为了请回这些老师,他亲自登门拜访,在他的感召下,不少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舍弃条件更好的学校,重回四中。一些借调到大兴场兰草溪中学、窍角沱中学、郭家沱中学支援的老教师们,也在扩大招生、恢复教学的情况下纷纷回到四中,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一时间,曾经久违了的、火热而和谐的教学情景重现。
尽可能解决老教师子女的出路。由于多年的招工招教停止,不少老教师的子女支边、上山下乡或待业,这是每个家庭的痛点。他按国家政策招收了一批老教师子女回校。于志广、杨守约、刘玉玲、薛先知、陈汝进等一批骨干老教师的子女被招收入校。没有文凭的他们,通过到二师、电大学习,参加培训班,老教师传帮带等各种方式,迅速提高教学水平,成为学校教学的生力军,受到老教师的认可和学生的喜爱。
爱才惜才 大爱无言
他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尊敬老教师,培养年轻教师。经常有老师到他家中谈论工作、诉说烦恼。他都是热情接待,仔细倾听,亲切交流,给出建议,让他们满意而归。
英语老教师李凌皋是女中最早的一批元老,有着与他相似的右派经历,也许是同病相怜,时有交往。当他了解到其大女儿李放不仅在四女中念书时英语成绩优秀,下乡八年一直坚持自学英语,还翻译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便将没有一纸文凭、在黄桷垭供销社做营业员的她破格招到学校担任初中英语教师。他认为,看一个人不能只看文凭高低,而应该注重真才实学。李放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认真备课,倾力教学,从四中转制到二外,没有辜负老校长的信任,从初中到高中英语,到英语教师骨干、教研组长,教学成绩突出,被评为红岩好教师,中学英语高级教师。退休后二外又返聘八年。回忆自己人生的转折,她心存感激,没有刘贝子老校长的破格招入,就没有我的教学人生。
爱好体育评论的英语教师于次,时任教研组长,被重庆日报体育部相中后,执意要离开学校。对于一个领导来讲,都希望有能力的人才留在学校。由于当时不理解校长爱才心切的良苦用心,产生了一些误会。为了年轻人有更好的未来,他不舍地开了绿灯。到了新的单位的于次,工作十分出色,为母校争了光。他十分感谢有着良好传统校风的母校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和父母的教诲,才能获得奥组委全国奖励的殊荣。
20岁来校任教的雍希宏,性格开朗活跃。从班主任、英语教师到教导主任。学生谈恋爱,管学生思想教育的雍老师觉得很严重。他便与其促膝长谈,心平气和地分析学生青春期的表现,需要做家长和学生的工作。他还提出具体建议关心帮助年轻教师成长。63岁时亲自到20多公里外的雍老师家谈心。小雍啊,你30多岁了,要做好人生规划,不要五心不定,样样都想学。早做打算,专心致志做好一行。一席关切的话语给予了年轻教师很好的启发。
高80级一班学生田祥平,成长为南开中学第七任校长,特别谈到当年刘贝子老校长的教育情怀,对他现在的校长工作有深远的影响。
他坚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他三个子女的名字,都包含了红色之意:枫(叶)、(石)榴、斧(党旗图案中的斧头),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对于三个孩子,他除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外,对于他们的生活、就读、就业关心甚少。女儿作为超龄生进了效益不好的集体单位工作,大儿子没能读上高中就下乡当了知青,小儿子在广益中学高中毕业,也是自谋出路。在就业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一句话的事,他却没有让一个孩子进入教育系统。倒是子女们自己努力,在各自的工作单位都十分出色,这也让他倍感欣慰。
大儿子刘榴映像最深的几件事:当知青时患黄疸型肝炎,本应在家中修养却外出打篮球,被父亲拿着扁担追他回家的情景;高考恢复时带着自己到学校找李凌皋老师补英语、马昌绣老师补数学的情景;万源招工回重庆,父亲跑手续的情景。他和天下的父亲一样,也担心孩子的身体和前途,这一切都成为了珍贵的回忆。
他已然将学校摆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学校是中心和重心,他追求的事业、他精神的乐趣、他付出的心血,都在无时不刻牵挂着的学校。对于未来的四中,他还计划拆除校园内的危房建新房;计划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办出特色;他还有好多计划……
教育理念 五德并举
教育,这项崇高事业被称为“树人”。他的一生,就是为教育而生。学历史的他非常熟悉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他受到他们的教育理想和理念的深刻影响,并结合学校实际,始终坚持五育并举。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他始终以广阔的心胸、深切的关怀、前瞻的眼光,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既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所在,也是他一生坚持的理念,终生为之实践的理想。
他毕生坚持学校应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基;他主张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发展,提倡有教无类,转变每一名差生;反对智育第一,分数挂帅,坚持好班差班都要抓。他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品格与能力的培养,不让不合格的学生成为社会的负担;他认为,一个师德高尚、身正为范的老师,才能教出合格的学生,老师要以广博的知识和宽广的胸怀,帮助学生学习、处世、生活;他长抓规范教育教学秩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注重教学习惯、教学细节。
他重视课外教育实践,支持青年教师邵世敔办起了课外小报,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他认为,中学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让学生成为心智健全、身体健康、有知识、知回报的合格人才,服务社会,成为时代的贡献者,每个学生的生命过程才会丰满而美好。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教育的春天来了,“唯成绩论”也出现了。学习好的学生才有出息,升学率高的学校才是好学校的情况相当盛行。有一年红五月歌咏比赛,高三学生要不要参加,成为校委会讨论的焦点。他认为这是德育、美育的好机会,也能缓解一下高考前的紧张情绪;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坚持马上要高考,时间太紧张。二人各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各让一步,达成一致,高三只参加开幕式。
在思想枷锁尚未打开的时期,教学秩序、教学质量一度下滑。学习会上,《关于知识分子的笔记》的精彩解读,来自他对自己经历思考后的精心备课。 “知识分子不是附庸,而是无产阶级的组成部分”,这是他痛定思痛后的深切感悟。他读一段文章,讲一段自己的心得体会,为的是拨乱反正,为的是让老师们抬头挺胸,大胆教学。从这个角度讲,他是一位真正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政治家。雍希宏老师感叹到,我在中学20年、高校20年,这样的细致入微,这样的胸怀境界,找不到第二人。
他践行的种种教育理念,被历届校长和全校师生发扬光大,从女中、四中、二外传承下来,使代表学校精神风貌的雪松精神有了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创建百年名校的二外,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无止境 虚心求教
有着多年教育管理经验的他,从未间断过读书学习。他从书籍中重温中外教育发展史,吸取中外教育家的思想精髓。他把除了日常生活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中。回到家中,除了吃饭、休息,他总是闭门在灯下读写。
他始终有着知识分子的一颗好学之心。在校办工厂时,他谦虚地请教陈福勋老师,何为优选法?时不时提问,边做笔记边点头,考虑能否把这个原理运用到翻砂车间的选料、温度控制中。
他虚心向年轻教师学习,向雍希红老师请教读书时候没有学到的中文句子成分分析,把要点、口诀记下来。一个老教育家、老校长,向如此年轻的小雍请教,真正做到了不耻下问。
参加完市电脑培训班的陈福勋,在区培训班开学典礼上请他讲话。为了这次讲话,他认真准备了好几天,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到电脑普及趋势,到邓小平从娃娃抓起的远见,教育界反响十分强烈。
1997年中央相关文件部署撰写校史和名校长,陈福勋老师到他家查找资料。老伴陈梓璋,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副研究员,也是位工作狂。可这位贤妻良母从未拖过他的后腿,更多的是在其身后默默地支持。她整理保存的丈夫生前的遗稿有半人多高。这些资料中,有他的读书笔记、工作笔记、工作计划、管理资料、信函邮件;有他写的文章,例如《历史将宣判我无罪》、《苦恋四中,梦圆二外》等,深深的震撼之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令我辈更加仰视老校长!
心系教育 老当益壮
韶光易逝,岁月无痕。1984年,热爱并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老校长在63岁时改任教研员,1987年66岁离休。
对他的敬重,体现在自他以后的历届校长上任,都会前去拜访他,向他求取教学管理真经。每当这时,他都会毫无保留地谈到自己的教训,无私地传授自己的经验。迟暮惜光辉,桑榆霞满天。他用余热再次彰显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品格。1988年,在一中离休老校长甘道铭、老红军鲜胜挺的倡议下,他与陈孟汀、傅震垣老校长们共同加入筹建成立了重庆私立立本学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校宗旨是为重庆市培养能顶岗、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护理人员。他当选为常务董事兼教育咨询部负责人。没有启动资金,他到美国找亲友募得5,080美元,全部捐给了学校,这在当年可是一笔巨款。
从未接触过护理专业的他,阅读了大量专业护理著作和教材,写了大量读书笔记;深研卫生部文件撰写出中等医学教育改革基本方案,制定出新的《护士专业教学计划》。建校以来,他听课200多节,与教师学生交流,他写出了《教学调查报告》。他认为德育为首的完整含义,应涵盖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制定了《德育纲要》,制定了校训设计了校旗、校徽、校服,写出了校歌。健全了各项制度,学校工作进入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
立本学校从开办之际105人,到1994年481人。前三届毕业生就业率100%,5名被大学录取,7名被日本两大医院聘为研修生。1992年,受沙坪坝教育局委托承办62中,不仅开启了私立学校接办公立学校的先河,学校也有了自己的校址、教学楼。新华社、国际新闻社、中央广播台、四川、重庆各大媒体连续报道50多篇。
1998年,立本校庆10周年,他作为办学有功人员受董事会表彰,此时,他已年近八旬。他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所有的教育经验,都倾注在了立本,他的教育理想,在新的办学实践又结出了丰硕之果,创造出重庆市职业教育新佳绩。
刘贝子校长
最后嘱托 魂系校园
他曾经立有誓言,不办好四中我死不瞑目。校园里那棵挺拔的雪松,见证了他一生为学校的付出。离休后的他依然多次上下奔走为“四中”呼喊。他多次返校与老部下聚谈,为学校助力,为老师加油。
老教师于志广、熊述慎夫妻与他共事几十年,深知他拼命三郎的性格,时常提醒他,年龄大了,不要太过操心。老师们觉得,像他这样较真、执着、痴迷的知识分子,也许更适合做一个纯粹的大学教授。
1997年“四中”改制成“二外”,敬东校长邀请他回校指导。目睹二外的新气象,1998年他抱病写出《苦恋四中,梦圆二外》的长文,并留下遗嘱:“待我百年之后一切从免,恳求将我的骨灰撒于雪松根基,落红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九泉之下,魂绕雪松,冥冥之中,世世代代聆听琅琅书声,啾啾雀语……祝二外前程如锦,宛如挺拔雪松,万古长青,名扬寰宇!”
2001年9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刘贝子老校长去世,享年80岁。人生中最宝贵的36年,他献给了钟爱的学校,献给了他挚爱的教育事业。他的骨灰已安放在雪松之下。他要永远亲近这块让他欢喜,让他忧伤,让他一生倾心的校园。安放骨灰之日,部分知情的老教职工前来告别,触景生情,无不落泪惋惜,一位老工友失声痛哭而晕厥,这种质朴而深厚的情感让人感叹。是他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尊敬。他没有辜负自己的付出,担得起全校师生的敬重!
病榻上,他念念不忘女中、四中、二外毕业的学子,牵挂着走出校门的近10万校友。他对前去探望的陈福勋老师说,有条件时,你们要把校友会办起来,让校友能回学校走走、看看。这成为他关心学校和学生的最后遗言。3天后,他溘然长逝。
如今的二外,桃李满天下,学子遍及国内和海外。校友会搞得十分红火,第五届校友会已经有了重庆总会和北京、华东、西安、昆明、成都及海外分会,广泛联络校友,老校长您可以安心了!
他累了,他的身心和灵魂都将融入他一生为之奋斗,为之牵挂的校园中;他来了,他要用最后的方式,给雪松一些养分,壮大雪松的躯干,滋润繁茂的松枝。他要看着这颗象征着、延续着女中、四中血脉的二外这棵生命之树常青!
这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终生热爱并为之奋斗的老校长,他的一生,致广大,尽精微。从五十年代初出任校长初萌教育理想,简单而朴素,把校园建成花园,把女学生们培养成祖国的成花朵;到七十年代末重掌帅印坚定教育理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再到八十年代末立本私立学校,实用教育理想,培养能顶岗的实用型护理人员。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理想,都顺应了时代需要。
后记:第39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号召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这些教育家所应当具备的精神,他一直在践行;他的教育理念,与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高度契合;他的教育实践,不仅不仅在女中、四中、二外乃至重庆市产生重要影响,更是对普教事业、对国家的贡献,他的教育理念、治校方略值得传承。他是当之无愧的基础教育实践者,堪称教育实践家、教育事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