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HOME

人物春秋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春秋 -> 校友风采

李遐龄
http://xyzj.cqew.com.cn   2023年12月25日

致敬,国之脊梁!
——记校友会绵阳之行
 
      岁末之际,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校友会会长、重庆市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首任院长、重庆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学位研究生论文评审专家文国伟,校友会副秘书长秦雨以及学校分管副校长黄启慧一行三人,于12月16日前往四川绵阳拜访了原重庆市立女子中学高60届校友李遐龄。
退休后的李遐龄
 
      李遐龄校友1966年从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以后,长期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战略武器设计研究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核工业部、国防科工委科技奖等多项奖励,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监督部副部长、院质量处长、副总工程师等职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遐龄校友和她爱人余作生先生都是清华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在戈壁滩和沙漠基地工作多年,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展览馆,李遐龄校友为我们当起讲解员。
1960年,四女中三位学生就读清华,从左至右,李肇珩、李遐龄、沈明珠
 
两弹一星铸就共和国脊梁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李遐龄校友和她爱人余作生等上万名科研工作者,来到绵阳,他们搭房屋、装设备,开始了艰苦的核工业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制造。
      李遐龄讲述起钱三强、邓稼先、于敏等一代人呕心沥血为新中国国防事业隐姓埋名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邓院长这批当时中国最顶尖的物理学家,绝大多数都是从美、英国或前苏联回国的高级知识分子。那个年代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条件都异常艰苦,可他们甘愿为伟大而神圣的使命艰苦卓绝地奋斗,大家不分日夜地演算和实验,仅仅用了不到美国人一半的时间,便完成了原子弹的成功试爆,令世界震惊!
      李遐龄校友动情地说:”邓老这些人啊,爱国爱党信念坚定,科研能力超强,克已奉公,就像毛主席说的,是一位纯粹的人、高尚的人,是我们终身的楷模。这样的人在基地还有很多很多......“
      李校友继续兴致勃勃地为我们讲解。
      核物理学家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曾留学德国,26岁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在欧洲发展事业前途无量,但他却毅然回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来德国求学为的是报效祖国。”
      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有人问他为何要选择回国,彭桓武回答:“你应该问为什么不回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核物理学家朱光亚(1924.12.25~2011.02.27),1950年,26岁时的他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发出了《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
      讲到核物理学家于敏(1926.08.16~2019.01.06 ),李遐龄校友无不骄傲地提高嗓门:“于敏先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国内学习,是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一位顶尖科学家。”于敏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周光召(1929.05.15~  ),在1964年10月15日原子弹试爆前夜,因研究团队突然发现了一种材料中的杂质超过了原来的设计要求,35岁的周光召与同事们连夜组织运算,彻夜不眠直至第二天上午,最终他将一份计算报告呈送到周恩来总理面前。经他们计算,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失败率小于万分之一。当日下午3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走出科技馆,我们来到李遐龄校友的家,一路上李遐龄校友谈论的大都是核武器研制的领导及同事们的英雄事迹,谈及她自己,李遐龄校友说:“做一块砖石,很幸福!”
 
做一块砖石,很幸福
      1972年,李遐龄进入核工业部九院(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这是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基地。退休前,李遐龄必须保守秘密,他的至亲都不清楚她从事什么工作。工作艰辛繁重,她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与宿舍两点一线中往返,或者在基地与单位的路途中跋涉,且经常出差。
      有一天夜里 12点,李遐龄工作休息时走到大门外。戈壁滩的深夜万籁俱寂,寒气逼人。门口执勤的卫兵穿着棉大衣,精神抖擞地持枪站岗。
      李遐龄问他:“你是哪里人,参军几年了?”
      他回答:“河南人,参军 2年了。”
      她问:“你知道里面在做什么吗?”
      他说:“知道,专家们在做尖端科学工作。”
      她继续问道:“这 2年你进去过吗?”
      他说:“我从来没有踏进去过一步,只能为你们站岗。”
      李遐龄感慨地说:“你辛苦了。”
      他缄默一下,轻声地动情地说:“为你们站岗我很幸福。”
      李遐龄愕然,刚才的疲惫瞬间散去,眼眶湿润了。一个花样年华的士兵,在这孤寂无人、条件艰苦的荒漠上给大家站岗,“居然“感到很幸福!
1996年,在戈壁滩上的李遐龄
 
      她突然又想起前几天去一个坑道,施工的士兵个个浑身尘土,汗水和泥浆挂在脸上,只有眼珠还是黑白分明。
      是什么样的信仰,让他们在这与世隔绝的沙漠戈壁,干着最艰苦平凡的工作,却仍觉得十分幸福?
      “他们是铸造国防基石的泥土和沙石,我们这些所谓的专家,又何尝不是一粒沙土、一块砖石呢?只要心中有一轮太阳,温暖和幸福就伴随在你身旁。”李遐龄深情地说。
李瑕龄在罗布泊第一泉留影
 
奉献一生,无怨无悔
      李遐龄和同事们常年生活在山沟里,过着远离城市、隐姓埋名的艰苦日子,甚至和当地农民一样“提着兜兜赶场”。他们常年无法和家人团聚,给予孩子优良的教育和长期的陪伴更是奢望。
      李遐龄从大学毕业后在山沟沟里干到退休,孩子先后跟着父母和妹妹,夫妻俩对此满怀愧疚。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孩子们也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中坚力量。
      李遐龄在两弹元勋邓稼先等顶尖科学家的领导下,与数千名科技工作者一起,干的是惊天动地的事,做的是隐姓埋名的人。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使我国迈入了世界核武器强国之列。李遐龄说,即使我们默默一生,但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我们无怨无悔。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奋勇拼搏
      我们起身告辞时,八十几岁的老人像做科研一样严谨地为我们准备好火车上的晚餐,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关心着我们,并执意送我们下楼上车。
李遐龄与爱人余作生晚年回清华校园
 
      文国伟会长感慨到,“以前到研究院讲过几次党课,这次重访深受感动,老校友们呕心沥血献身国防事业的精神可敬可赞!”
      黄启慧校长表示,“数十年如一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默默奉献,我们为这些优秀校友而骄傲,他们应当成为新时代每一位二外人的榜样。”
      我们默默感动着,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教好书,育好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奋勇拼搏。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有成千上万将黑暗挡住的中国脊梁,正是他们的呕心沥血,才换得我们今日三餐有食,睡梦安恬;才能惬意地念书工作,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在祥和安宁中度过看似平凡的每一天。
      这些科学家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不倒也决不可撼动的“中国精神”。
      致敬,我们的国之脊梁!
绵阳之行,我们留下珍贵的合影
 
      李遐龄校友寄语:
      “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我们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而已。但我庆幸的是有女中六年的中学时代、清华七年的大学生活、九院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人生足矣。当离开这个世界时,就像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言——‘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要勤奋努力,不畏艰险,砥砺前行,这是女中时期建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我人生的座右铭。
      现在时代变了,情况复杂了,当教师很艰辛,很不容易,但我永远崇尚教师职业,也相信世界总会越来越好。
      我是研制核武这支队伍的普通一兵,庆幸自己能接触到众多泰山北斗,他们是纯粹的人高尚的人,高山仰止啊,他们是我的人生榜样。”
 

文/秦雨    照片/李遐龄


(阅览次数:875次)  【  】 【告诉好友】 【关闭】   

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 2013 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 渝ICP备12345678号 技术支持:重庆鼎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