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其实我不太希望作为一个说教者或者“前辈”的角色,试图告诉/教会大家一些“应该”和“最好。”所有跳过的步骤和避开的路,总会在未来以另一种形式再次出现。而并非自己经历与提炼所得到的所谓“经验”和“教训”,总是需要在现实中上一课才能真正掌握。探索的过程总是有趣的。被所谓的“前辈”“喂饭”总归是剥夺了自我实践和总结的经历。所以我就简单分享一下我的故事和感悟,或许我们能有一些共鸣。
勇敢接纳
虽然勇敢这个词已经被说烂了,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在我看来,勇敢需要建立在对自己的包容接纳之上。接受自己会犯错、会出丑的事实,就会变得“不要脸”和勇敢。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内向、不自信的人。在研究生选择了新闻专业后,教授曾经对我说:“如果你一直都是如此内向自卑,你觉得自己能胜任这份工作吗?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你考虑换个专业吗?”
这段话曾经让我非常受伤,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被看到。但旁人确实没有义务包容我背后看不到的付出与难处。在下定决心改变之后,我也曾有过一段非常痛苦的时期。为了每周的新闻稿,我强迫自己每天出门街访,通过电话、邮件、社媒等各种方式联系受访者。虽然很用力,但其实时常在街边踟蹰一小时不敢迈出一步说一句话,受访者接通电话对我反而是一种煎熬。究其根本,是我对自己的英语不自信,担心因为口音,语法错误,表达不清而尴尬。
我改变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戴上口罩。心里想着就算出丑那和脱下口罩后的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好像就能慢慢放下紧张,自信开麦。这个过程花了我半年的时间,直到第二学期过半。现在我已经能在街上随便扯一个人就开始采访,和任何陌生人宛如老友般攀谈,扛着一堆机器享受行人的注目礼也不会不自然。而在我接受了英语作为我的第二语言,有错误很正常,以及语言的本质是交流理解的事实之后,英语能力反而突飞猛进。
疫情期间,在美国街头采访
边走边看
不仅是在求学过程中,也是在人生旅途上。
这是我们最自由开阔的一段时光。在学习之余,多观察,多记录,有条件的情况下多旅游,见识这个世界。我很后悔在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的四年里,为了省钱,放弃了很多和朋友一起旅游的机会。现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在回国后需要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支持。
拉长到人生的维度,其实不需要太早设定一个过于具体的目标,把自己限定在一个框里。太过于遥远和宏大的理想总是容易面目模糊。拆解成一个个短期的可完成的小目标,一步步前进。我们在路上边走边看,遇到想停靠的站点想领略的风景就尽管去尝试,最后你会发现,你到达的地方就是你的心之所向,你的每一个停靠也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写在最后
我们总是对人生的选项赋予了改变人生的意义。但是没有必要去美化没有选择或者没有走向的道路。前方的路如果狭窄,就把它开拓成属于你的大道;脚下的路如果坎坷,那经过的朝霞、日落、星空就更显弥足珍贵。
最后想对大家说一段我自己做不到的祝福:希望你们可以不考虑任何人的期盼,包括你的父母亲朋;不和任何人比较,包括但不限于你的朋友、同学、同事、前辈。
祝大家心有所愿,想有所得,有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
江沛雨,初2015届、高2018届校友。2018年进入华盛顿大学,取得政治与营养学双学位。2022年毕业于纽约大学,取得新闻学硕士学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