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大,而且是彩色的
文/周华倩
作者介绍:初 2011届、高2014 届校友,西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实验班)”本科毕业,现于韩国汉阳大学攻读 “韩国学-韩国语教育”硕士研究生
收到秦老师约稿的消息那一刻其实我有点惊讶,因为我不知道像我这样一个27岁研究生还没毕业的“大龄”“小国”留学生的人生经历中有什么是值得被刊登在校友杂志上的。我有很多优秀的朋友,他们去了北大清华剑桥牛津,现在已经博士毕业,在国内外做着令人艳羡的体面的高薪的工作。就算是其他大部分所谓 “普通人”的朋友,他们也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有的还与另一半有了爱情的幸福结晶,开启了三口之家的人生新篇章。而我,还在一个亲戚口中的“小国家”读着没有尽头的书,他们说,“读书都读老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斗胆借此机会记录一下这几年的经历。
有梦想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有梦的人,大步去追你们的梦吧。这篇流水账献给和我一样在有雾的旷野上徘徊,怎么也找不到指向终点的路标的人。
高考
按照惯例,高考期间为了预防学生迟到等意外,这两天仍是住校,由学校大巴统一接送学生往返考场。刚好考场在我家附近,考试前一天的晚自习,我有些不堪压力,找到班主任说想要回家住,班主任问我,“你觉得回家能让你考得更好吗?”可能是临近毕业无所畏惧了,一直是班里吊车尾的我怀着一种视死如归的气势点了头,于是在高考前一天晚上十点,我坐上了爸妈来接我回家的车。我从下山的路上就开始哭,越哭越厉害,哭诉我的文综没背完,历史只背了三分之二,政治只背了五分之三,地理只背了一半。考完填志愿,我怕没学上,虽说班里基本没人平时成绩会下一本,但我还是把一本到三本填了个满满当当。还给自己留了最后一条后路——实在不行,就去韩国留学。
班长将我们第五小组成员名字藏在她创作的这首诗词,父亲挥毫泼墨留下美好回忆
很多高中同学都知道我有去韩国上学的想法,一开始都问我是不是追星,毕竟要留学,为什么不去英美澳新?或者日本?但我的想法很简单。应试教育18年,我没有想学的专业,没有想做的工作,没有理想。以后想做什么?不知道。(这个问题当然在我翻着那本厚厚的报考指南选填志愿的时候也深深地困扰了我。)我没有一点对于从学生成长为社会人的期待,“上班”这个词只像个可见的灰色的鬼打墙,我们中间准确隔着四年或者六年的距离,我能清楚地看到它就在前面,它在等着我半自愿半被迫地钻进去,在里面兜兜转转个至少三十年,才会把我再吐出来。那至少我想在走进这个鬼打墙之前,走一条岔路去全身心体验几年完全不一样的风景。至于为什么选韩国,那更简单了。没钱,韩国最便宜。
大学
我运气很好,高考成绩比高中三年最高的一次还高上足足二十分。再加上当年我们专业断档,我被第一志愿学校的第一志愿专业录取了。但这之后就让我开始怀疑,我的运气是不是都在高考成绩发布的那一天被用完了。没有经验独自选填志愿的我,高中数学经常不及格的我,直到大一入学专业介绍那天才知道,我以为的用英语进行商务谈判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实验班)”是经济学学位,我们得从高等数学一直学到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结果没有意外,和丰富的活动履历相对应的是凡跟数学有关的科目一科一挂的壮举。
大学生一升入大三,就好像人进入了中年危机。刚过完大二暑假眼神清澈又愚蠢的大学生,“考研、工作、留学”的三岔路“啪”地就出现在眼前,容不得犹豫逼着你马上就得选一条走。我站在路口拎着惨淡的绩点陷入了沉思……
延迟毕业半年,却依然影响不了我跟同学们一起开心拍毕业照(右三)
苦恼之后,比起考研和工作,留学韩国这条当年就被考虑过的后路又重新提上了日程。但这条路已经比当年作为“后路”的时候变得更难了。毕竟,申请学校,绩点占了很大比重,而我们专业到了大三课已经很少,少到只要时间安排得好一周可以只用上一天学。为了让绩点至少别太难看,我辞掉了大部分的学生职务,尽可能地多跨选了几门课。彼时大一下学期的“高等数学(下)”还挂着,尽管每学期都重修,但高达5分的学分比重让我迟迟不敢去考。数学这门债欠了这么多年哪是拼命两三学期就能还上的。一直拖到大四下学期,一咬牙,直接延毕半年,就复习这一门。还好成绩比我预想的还要好,好到师姐发消息来说老师怀疑我作弊了,不然能出考这个分数怎么会一直拖到延毕还不过。
语学院
出发韩国之前因为家里人担心国外疫情,我便留在成都边学韩语边上班赚了点生活费。等到韩国疫情好点了,才正式到韩国开始读语学院。没想到等来等去,来韩之后还是遇上韩国疫情大爆发的顶峰,日增十万。人生就是这么戏剧性不是吗?
填好第一版申请表的时候,我的意向专业还是经营学或者国际经营,对标国内的管理学。这是一个与我的本科专业相关,又不太强调数学能力的专业,刚好能把我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尽管经过大学四年我对商科只剩下一种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感情。
人生的急转弯正是从语学院开始的。首先在这里我意识到了两件事:第一,外语学习可以很有趣。在一个活跃的课堂,口语练习和外语发表不再是令人胆战心惊的“社死任务”,只是“说话”,只不过是用不太熟练的外语。第二,只有我们的学生是最“着急”的。同学们全是正正好申请本科或者研究生的年纪,有的同学甚至达到申请标准就匆忙投了简历,明明只要在语学院多“耽误”半年就可以申请更高档次的学校。至于年纪更大的同学们,他们有的来自台湾趁gap year来半工半读,有的来自俄罗斯准备在韩国发展个人事业,有的来自日本只是因为兴趣就辞职来了……其次,我拿到了奖学金。“奖学金”!做了高中加本科七年的吊车尾,这个词曾经离我多么遥远。
突然间,猝不及防地,在人生的第二十五年,我好像终于找到了既喜欢又擅长的事,终于可以回答“以后想做什么?”这个问题了。在人生的第二十五年我才意识到,上帝在关上我数学的门的同时,也真的给我开了一扇窗。多年好友评价说我“肉眼可见地开心了”。就算中介老师再三规劝,申请原专业可以去前三的学校,我还是执意把意向专业改成了“韩国语教育”,就算我除了韩语成绩再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相关经历。因为仔细想来,我真的愿意在商科的鬼打墙里再转三十年吗?
研究生
成功入学了能够得上的最好的学校,保持着满绩点、奖学金、对学科的研究热情,一切都很顺利。不出意外的话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就能回国内高校找一份可能不高薪但也够体面的工作了,“不出意外的话”。
在申请博士之前,机缘巧合,我的人生里多了一个和另一半一起去世界各国外派的可能性。环游世界诶,几年前的我会相信这个听起来很梦幻的东西真的有可能在我身上成为现实吗?于是新的人生规划变成了,读个翻译口译的二硕和博士,再做个翻译口译、外语教师的自由职业者。
研究生院韩国国会研修院研修合影
当然想过,“读书都读老了”,还要读吗?但既然能平衡收支没有经济负担,父母也无病无忧各自安好,为什么不呢?我问自己:世界这么大,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过着差不多的人生吗?需要因为自己和别人过得不一样,比同龄人落后而感到焦虑吗?需要因为没有目标而感到迷茫吗?因为感到焦虑迷茫就要停止向前的脚步吗?人生马拉松的终点都一样吗?或者说一定要有一个终点吗?
虽然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但最近的生活挺有意思,前面好像还有很多十八岁的我没想过的东西在等着我。而且它们看起来是彩色的,不是灰色。
济州岛汉拿山登山十小时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