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柔弱女子到副军级武警教官
——记校友王霞珊
文/范轶
人物档案:王霞珊,退休前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享受副军级待遇。重庆四女中(现四川外国语第二外国语学校)初54届高57届毕业生。
初次见面,王教授的亲和态度,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一名年轻的校友,了解母校校史,听他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在校友会促成下,在成都一个咖啡厅,我与王霞珊教授开始了愉快的交谈……
黑白的底色难掩青春的气息
谈起自己的过去,王教授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她回忆起了自己的孩提时代,社会物资匮乏,缺衣少食,家里有兄妹九人,都在读书,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支撑,经济条件不好,放假后还要去做工挣钱,补贴学费和家用。王教授十岁就上了初中,当时身高只有128cm,身体瘦弱,去学校得走十来里山路,连生活用水都得到长江边去打,每周只有一盆热水。对男生来说,这些尚且艰难,更何况她们这一群柔弱的女学生。
尽管她们当时学习生活条件艰苦,但四女中仍然让他们心里开出一朵朵花儿来。学校成立了各式各样的兴趣小组,开展了多样社团活动;学生身体不好,学校就每天提供花生浆、猪肝汤;大家都是住宿生,学校就请了生活阿姨照顾。王教授满是怀念地提起了她们曾经的生活阿姨对她们的好。学校和老师对她们的关怀,即使经过了六十年时光流逝,依然在她们的记忆里熠熠生辉。
阳光下的母校草坪
王教授说,她最感谢四女中的是它对于自己个性的塑造。知识在每个学校都可以学。但是在四女中,她养成了自强自立,独立自主的性格。女中老师深厚的文学底蕴让她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受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的深刻影响,她报考了西南师范大学,从此走上了她梦寐以求的教师行业。
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后,王教授和她的先生被双双分配到四川南充。就在他们准备去新单位上班的时候,教育局领导告诉她,希望她去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生活条件较为落后的阆中工作。那时的人,心里想的是祖国哪儿需要,我就去哪儿。年轻的王霞珊自愿去了阆中,从此和她先生过上了两地分居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阆中没有自来水没有电,学生上晚自习都是一人一盏煤油灯,一个晚上下来,鼻孔都熏的漆黑。但是王教授说,女子中学的育人理念就是做任何事都要认真,都要做好。所以无论在哪里,教什么学生,她都是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文化大革命初期,王霞珊老师调到南充任教。由于当时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学课程,她只有改行教语文。她教书的跨度太大——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师范学院的语文,她都教过。1979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文化断层,重庆师范学院缺乏师资,王教授和她先生才一起调回重师,重新干起了老本行——心理学。
与当年同学回访母校(后排右五为王霞珊)
1984年,武警部队成立。在四川华阳组建武警指挥学校,到重庆各高校招聘老师。此时已经四十三岁的王教授,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是留在重师,继续做那个轻松,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还是到武警指挥学校那片完全还未开垦过的土地开疆拓土。为了自己的理想,王霞珊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来到成都后,一切都从头开始。军校不仅对学生严格,对老师也是如此。提起自己的孩子时,王霞珊流露出丝丝遗憾——由于工作太忙,对自家孩子关心得太少了。
为了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即使学院领导反对,但王教授还是依然坚持下部队,贴近部队,了解部队,无偿为部队官兵讲授心理学。在这样的坚持下,她成为了部队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老师。一到寒暑假,就会有部队请她去讲课。武警总队一位领导听过她的课后,当场拍板要把她调到北京。正是由于她对部队的了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她主编了全国武警院校第一本专用的心理学教材,也算是开辟了自己事业的新领地。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王教授教过各种领导,也教过部队官兵,教过幼儿园老师,也教过大学老师,还教过中学生、小学生。不管这些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是她的学生,不会区别对待。在她心目中,每教好一个学生,心里也就多一份成就感。
前天的女中 昨天的四中 今天的二外(后排左四为王霞珊校友)
王教授笑着说自己心态很好。跟她聊天,你就能感受到她精神饱满,思路清晰,一点看不出这是一位78岁的老人。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女人最好的化妆品是她的内涵”这句话的意义。
聊天结束后,王霞珊教授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终生学习!
听了王霞珊老师的故事,我不禁感慨:重庆二外的历史,就是女中、四中和二外学子艰苦奋斗共同创造的历史。“自强不息”四个大字,始终铭刻在各个不同时期校友的心中!
在和这些跟我奶奶差不多年纪的校友们交流过后,我感慨于她们学习环境的艰辛,敬佩于她们自身性格的坚韧,也由衷为学校八十多年来培育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开心。
供稿:校友联络办
初审:王婷
审核:廖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