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HOME

人物春秋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春秋 -> 校友风采

李坚
http://xyzj.cqew.com.cn   2023年3月14日

山河岁月,坚如磐石
—— 小记校友李坚/文 秦雨
 
早年投身革命,邂逅爱情
 
     李坚曾用名李浏英,她从小喜爱音乐,出生于书香门第,还是一个教会家庭。父亲和兄姐早年都毕业于教会大学,父亲虽在英国洋行任高级职员,但支持自己的孩子从事革命工作。李浏英的哥哥是进步青年,在浏英小学、初中阶段,常有党中央和上海地方党的领导到她家开展组织活动。哥哥叮嘱妹妹为他们把好门。小浏英当时懵懵懂懂,感到神秘,但知道重要,也格外用心地做好站岗放哨的工作。浏英十四、五岁时,哥哥给她介绍《西行漫记》《大众哲学》等进步杂志和书籍。在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下,浏英思想上逐渐成熟,一心向党,革命意志也逐渐坚定起来。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其父因不愿当汉奸而失业。党组织经过考查,培养浏英入党。她用米汤写了入党申请书.1945年4月23日,年仅17岁的李坚与圣约翰大学的女学生同时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党员。
 
     由于工作需要,沪江大学党支部需要一位会做宗教工作的支委.浏英有教会家庭的背景,又是音乐专业,掩护条件好。根据党的决定,浏英从国立音专出来,考入沪江大学,成为该支部的支委。李浏英的主要任务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进步思想,提高教会女中、教会大学中的学生的觉悟,团结他们参加反日侵略活动、打倒腐朽国民政府,并发展新的党员。这时的李浏英已经成长为忠诚的、坚定的革命者。除了思想政治过硬,党组织还要求浏英学业成绩拔尖。“成绩好是团结师生的有利条件,且将来建设新中国要有我们党自己的专家……”浏英牢记党组织的要求,学习工作两不误,她的文化课和钢琴专业成绩优异。这也为她后期能用专业知识来为祖国艺术工作做出巨大贡献奠定了基础。
 
     1948年,上海的白色恐怖更凶残了。李浏英在被捕名单之列。10月,她撤离上海,辗转到了大别山,参加了解放军第十一军团,且享受连级干部待遇,并留在十一军组织部任干事。离开上海之后,李浏英便改名为李坚。1948月4月,李坚所在十一军团等部队在西南成功渡江。国民党部队丢盔弃甲,乘着汽车猖狂逃窜。我军跑步乘胜追击敌人。有时一天要徒步走120里。部队领导十分关心李坚她们三位从上海撤退的女同志,专派一位小通信员照顾她们。在宿营地时,为她们找门板睡觉,找柴火烧好水烫脚,否则第二天无法行军。南方的四月是雨季,一路泥泞,部队发的布鞋很结实,但也经不住在泥浆里深一脚浅一脚,鞋底和鞋面分家了,只好临时用绳子捆着走到目的地。脚上的水泡变血泡,边起边破,再破再起。就这样,他们忍着脚部的伤痛行军到达下一个目的地。连级干部的背包由马驮,但每人每天都得背长长的一袋米,挎在两肩……这对出身在上海大城市的女学生来讲,是最大的一次体力和毅力的考验。但有着对党的信念,对事业的追求,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圆满完成了渡江的任务。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我党主动关心同志,理解百姓疾苦,极具人情味。政委亲自为她们三位女同志发了旧币一万元,回家探望父母。当李坚以一身粗布军装突然出现在家门口时,母亲见到日夜思念的女儿,喜出望外,泪流满面。他们一家从心底感激党的关怀。
 
年轻时候的李坚
 
     在进军大西南战役备战时,李坚所在的十一军军部和领导机关三兵团团部在金华驻营。在十一军军长曾绍山介绍下,她认识了后来成为自己丈夫的赵增益同志。之后保持着书信来往。那时部队的官兵大多是单身,来自大都市的女大学生,自然追求者甚多。官兵中不少人参军时年纪还小,文化不高,然而赵增益的书信文字功底强,古文基础也不错,还懂浪漫的情感,渐渐赢得李坚的芳心。十一军的杜部长也成人之美,凡有工作需要去赵增益部队,就会派李坚去完成任务,为他们创造见面的机会。就是这位部长,在解放后与周总理的一次出访中,被特务事先安置的定时炸弹爆炸牺牲了(幸好总理推迟一天走,免遭暗算)。李坚在心里永远怀念这位可敬的有人情味儿的老领导。
 
玄坛庙的那年芳华
 
     去年,经1947年入学的陈开懿校友提供信息,二外校友会得知了李坚这位曾在二外前身——重庆市立女子中学工作了三年的军方代表、政治老师、教导主任的生平经历。在这期间,李坚传承并发展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培养了不少享誉海内外的音乐人才,发现并帮助了像杨丽萍这样优秀的舞蹈家。陈开懿,初中十一班乙组校友,1947年至1952年在市立女子中学度过她的豆蔻年华,后到昆明工作,与李坚一直有着联系。在后来采访中我们得知,李坚在重庆市立女子中学这段经历,李坚的四个子女并不是很清楚,一直以为妈妈曾在重庆万县女中工作。后来重庆二外校友会陆续找到那几届的老校友杨与可、吴永慧,根据他们的回忆,李坚在市立女子中学工作的画像逐渐有了些许轮廓。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十一军组织部的干事,李坚参加了渡江作战和进军大西南战役。1949年,我军解放万县,李坚被派往万县女中任军代表。那时赵增益在重庆南岸黄桷垭的黄山川东区党委工作,这里曾是蒋介石抗战时期在重庆的行宫。1949年12月,兵团司令员、重庆军管主任陈锡联分配李坚来到了重庆市立女子中学任军代表兼政治课教师。那时,学校在南山山麓的玄坛庙,距离赵增益工作的地方只有七里山路。
 
     解放初期,年仅22岁的李坚是学校唯一的党员,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管理青年团,并从事高中政治教学工作。那时,校友杨与可正上高中,是学校共青团团委委员,也是班上的政治课代表,与李坚接触颇多。杨与可常常向李坚反映同学们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以及思想状况以供校方决策。在校友吴永慧的记忆中,李坚总是身着军装,在学校每天举行升国旗仪式上,她都要讲话,积极宣讲党的思想,引导师生坚定革命信念,一心跟党走。还要求师生在党的指引下健康成长、幸福生活。据吴永慧校友回忆,李坚讲话言简意赅,要点清晰。她还常常教师生唱革命歌曲,诸如“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她的歌声非常优美。而为人低调的她是毕业于上海某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一事却鲜为人知。在重庆市立女中时,中共南岸区委授予李坚“党的模范宣传员”的荣誉,并推举李坚为重庆民主青年联合会代表,同时把军代表身份改为教导主任。
 
传承多民族文化,创建云南艺术学院
 
     1952年,李坚随丈夫到了昆明,被分配到昆明第一女中工作,该校后来成了市级重点中学。1956年,云南省文化单位缺干部,由于李坚有音乐专业背景,省委将她从教育口调到文化口。李坚放弃去昆明市文化局任局长,到了省歌舞团任团长兼支部书记。那年她才28岁。在歌舞团任职期间,她深入生活,抓创作,抓排练,组织演出,每天工作都在14—16小时。
 
     1958年,全国文艺界正在筹备第二年的国庆10周年庆典,李坚为代表云南省献一台出色的晚会而忙碌着。她的首要任务是抓剧本创作。李坚把团里的骨干分为若干小组,分别深入到各民族基层体验生活,进行艺术创作。她身先士卒,带领一个分队到瑞丽和景颇族地区采风。

     半年多时间,她们创作出高水平的傣族《小卜少》、景颇族《刀舞》、彝族《烙通一洞、绣上一朵花》、哈尼族《白鹇鸟》等舞蹈剧本。接下来是进入二度创作,尽快编排成舞蹈。在李坚提议下到各地州市歌舞团物色演员。演员选好,火速投入到傣族《小卜少》的紧张排练中。这台节目最终在北京演出引起了不小反响。电影界将该节目选进10周年国庆献礼的歌舞片《百凤朝阳》。文化部将此节目选入国庆献礼晚会。之后,省委决定将这批演员全部留在省歌舞团。李坚经过慎重考虑后,提出要创办云南艺术学院及附中。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如果有一个从初中到大学的艺术院校,对保留和发展云南乃至全国的民族艺术,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十个必要。
 
     于是李坚向省委、省政府报告申请此项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派李坚到云南文艺学校任支部书记(那时,云艺只有支委),牵头筹建艺术学院,地址设在原文艺学校校区,先挂“云南艺术学院”的牌子,后文艺学校改为学院附中。“先设庙,再请菩萨”,就这样,云艺成立了。云艺创建后,李坚担任音乐系主任,院长陆万美部署李坚“党政一起抓”。
 
云艺老照片(前排左六位李坚)
 
     师资队伍如何建设?四个渠道:一是到全国重点院校优选应届毕业生。 二是从北京等艺术机构中商调优秀人才。三是从本省艺术单位中选调名人专家来任教。 四是将云南师院艺术系的老教授一锅端来。
 
     关于教材,除了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李坚认为全国56个民族,云南有26个,且每个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特色浓郁的文化,这些文化是我国多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必须传承与发扬,于是李坚又带领一批人着手校本教材的编写。
 
     接下来生源怎么办?李坚主张招收有一定民间艺术基础的学生,学校还开设专班为部分文化底子薄的学生补习文化。曾经以《撒尼人民心向红太阳》红遍全国的撒尼族作曲家高映华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学校保送他到上海音乐学院深造。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李坚大力倡导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她组织师生到民族地区去深入生活,收集民间歌曲、舞蹈,记录成曲谱并整理成文字,同时是将民间艺人请进院校授课。校舍也作了全面调整。各个系都添置了许多新的教具,李坚亲自为学院添购了一台steinway九尺大钢琴,受到贺老(绿汀)的大加赞扬。更没有想到的是steinway把傅聪吸引来了,他专程到昆明亲临艺术学院演奏和讲课。
 
     除此之外,学校还非常重视师生的伙食,做到早餐七天七个样,教师可以现点现炒。困难时期食堂专为舞蹈练功学生加磨豆浆,增加营养。后来食堂被评为文化系统的先进单位。学生都住校,每个星期六为师生放一场电影。这些都确保师生身心愉悦,潜心教与学。云艺师生员工干劲十足,连校园里的小路都是员工一夜之间用砖头铺就的……如今云艺是中国六大艺术学院之一,是西南地区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云南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培养各民族艺术人才的高等学府。正是以李坚为首的一批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云艺。
 
     李坚先生为云南十四个民族培养了第一代具有大学学历的舞蹈家,十二个民族的声乐家,他们在全国都颇有影响力,像藏族青年宗庸卓玛、普米族曹新华等,都成了著名的歌唱家。
第二排左八李坚
 
     云艺的办学方针和成果博得周边省区同行的好评。周边邻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都有积极反响。缅甸曾派了八十多批访问团来“取经”。老挝经外交部派出一个小编制的乐队来云艺留学。越南将云艺一位小提琴毕业生聘到越南军队交响乐团担任教师。省外办一直把云艺列为外事参观基地,云艺也受到文化部的肯定。
 
     1975年,由于工作需要,李坚调任云南省文化局艺术处长,后为副局长。李坚为办好云南这所多民族的艺术大学殚精竭虑,成绩斐然。这也对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慧眼识珠,力荐杨丽萍
 
     1978年,时任云南省文化局副局长的李坚,带团来到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蹲点,在州文化局局长刀德昌的力邀下,多次参与傣族民间传说《召树屯与南梧诺娜》(孔雀公主中男女主角的名字)剧本讨论、舞蹈编排等创作。关于该剧的女一号,杨丽萍因为是白族人差点失之交臂。李坚综合演员形象、身材、舞姿以及对事业的执着精神,力荐杨丽萍为女一号。除此之外,李坚将省里最好的舞蹈编导、有经验的作曲家、最优秀的舞美设计师等组成“强力加工组”,协助西双版纳州歌舞团打造高质量的《召树屯与南梧诺娜》,并专程请全国舞蹈大师贾作光、作曲大师雷振邦审定修改该节目。正如大家所知,《召剧》在1979年国庆30周年献礼晚会中成为最闪耀的两个节目之一。这个角色让杨丽萍崭露头角,从此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对此,杨丽萍心存感激,她在《上海文艺》杂志记者的一次访谈中动情地提到李坚对她的帮助,称李坚是自己的“伯乐”。
 
晚年硕果累累,功成名就
 
     1983年,李坚调任江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党组成员、江西对外友协副主席、1988年主持省文化厅工作。在江西,李坚一干又是十年。在这里,她接手编撰艺术科学规划十大集成志书的工作。其实早在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六五规划”中明确规定,要重视编撰艺术科学规划十大集成志书的工作。我们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歌舞,认真记录下来对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是极大的贡献。云南是最早启动该项工作的省份之一。但江西的经费十分困难,每年能分到的工作经费,远远不能完成此项工作。一个卷就要搞好几年。李坚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李坚先生主持召开工作会议
 
     “十大集成志书”的编纂出版,是一笔无可估量的文化遗产,仅就集成志书完成之后,其后续带来的学术成果,也是让人感到振奋的。它培养了一批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高写作能力的研究民族民间文艺的理论骨干,出现了一大批颇具分量的学术专著,诸如《江西戏曲文化史》、《宜黄腔流变史》、《古海盐腔的遗存与嬗变》、《江西南丰傩文化》。另外,十大集成志书的研究成果,为申遗工程提供了丰富的遗产资源。自2004年始,江西省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仅文艺类就多达17项。从普及教育角度看,成果更为丰硕,全省高等院校纷纷建立自己的艺术中心,开展本土艺术文化的研究,如南大赣剧研究中心;师大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等等,“集成人”中不少已成为江西文化艺术的资深研究员。文化部在全部书稿交完后,颁发给江西三个“特殊贡献个人奖”,文化厅也给李坚颁发“特殊贡献个人奖”荣誉和奖金。
晚年的李坚先生陪同我国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贺绿汀先生参观云南艺术学院。
 
     李坚在行政岗位上仍然亲力亲为,举办过一些重大的艺术节,推出了一部部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演员……
 
     李坚先生将她的一生奉献给了党的革命事业,为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善莫大焉,后生敬重。
 
1978年李坚夫妇和四个子女
 
 
附:
 
     李坚简历:(1928-2014),女,革命家、音乐教育家。1928年6月出生于上海,就读于国立音专、沪江大学音乐系。1944年参加革命,194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十一军机关,参加了渡江作战和进军大西南战役。1949年至1952年在重庆市立女子中学工作,1952年调至昆明,历任云南省歌舞团团长、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及文联党组成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等。1983年调往江西,担任江西省省文化厅副厅长、党组成员、江西对外友协副主席、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1988年全面主持江西省文化厅工作并身兼多个行政职务及社会职务。1994年,李坚以正厅级离休。
 
 
供稿:秦雨
初审:王婷
审核:廖庆
 

(阅览次数:4061次)  【  】 【告诉好友】 【关闭】   

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 2013 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 渝ICP备12345678号 技术支持:重庆鼎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