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HOME

人物春秋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春秋 -> 校友风采

沈琴婉
http://xyzj.cqew.com.cn   2022年4月19日

从塗山湖畔到马蹄湖边
沈琴婉
 
人物介绍:沈琴婉,  初60届3班,高63届3班校友 ;天津南开大学退休教授。1963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84年到日本富士通系统研究所培训半年,1987--1989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计算机实验室工作。1997年起任南开大学计算中心主任,出版多本著作, 1998年获评市优秀教师和教授,天津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2006年退休。
 
 
老年时期的沈琴婉
 
 
人物故事:
 
      我1957年秋季进入四女中,1958年就赶上了大炼钢铁。我们也和高年级的女生一样参加了炼钢,当时我们就住在灯泡厂,炼钢炉、抡大锤样样都干过。当时的重庆日报还专门报道过,依稀记得标题是“谁说女子一枝花,练钢炼铁人人夸”。由于是女校,所有重活也只能是女生干,记得那年我14岁左右和同学一起为食堂挑大米;还有一次早饭后带上一个馒头出发去很远的山里挑煤,几乎晚饭前才挑回学校食堂。类似的劳动还很多,正是这些劳动锻炼,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力,在以后的生活中让我受益良多。

                

初进四女中 的沈琴婉                                  从四女中毕业的沈琴婉
 
      班上的同学水平都很高,老师们也都特别敬业。记得高中语文张葆全老师讲课特别有激情,点评作文很有风趣,我们还专门搞了配合语文教学的墙报。几何数学刘德新老师、马昌绣老师、葛学廉老师都是水平很高的老师,授课时逻辑清晰,娓娓道来,听他们讲课是一种享受。教俄语、物理、化学的老师也都很优秀!那时候女中的教学水平在重庆市也是相当不错的,我之所以能够考上北京大学,与老师们的教诲是息息相关的。
 
      高中时我们班也非常活跃。记得为了提高大家的学习成绩,我们组织了火箭组和跃进组,火箭组是成绩较好的同学。每天都有火箭组同学值班守在教室门口,拿着小纸条上的各科问题问进班的同学,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还有同学喜欢唱歌跳舞,每天晚自习前,大家总爱一起唱歌,还有同学指挥,整个班级沉浸在欢乐中。每次学校演出,我们班总会拿出高质量的文娱节目。
 
      文革时期,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甘孜州一个不通公路没有水电的得荣县。一次我要去康定出差,和十来个藏族男青年一起从得荣县步行到乡城县,途中要翻越两座大山,要在藏族老乡家打地铺睡两夜,马帮们要走四天的路程,我们竟然步行两天半就到了乡城,路上的艰辛真是一言难尽。然后再坐三天长途客车才到康定。这样的日子我挺过来了,这与我在女中受到的锻炼是分不开的。
 
      我从1975年底从甘孜州调回天津以后,与婆婆一起生活30多年,婆媳关系既像母女又是朋友。我婆婆陈受是南开大学元老,数学系教授,比我大36岁,她坚强的意志和敬业的精神都值得我学习。我认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跟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在公公去世后,我鼓励婆婆写作,而且把她的文章做成电子版并修改。婆婆写的“我们和陈省身的友谊”(注:陈省身与我公公吴大任曾是南开大学的同班同学,后又先后是清华大学、汉堡大学同学)被天津《今晚报》副刊登在显著位置。婆婆很高兴,从此一发不可收,连续写了不少好文章发表。婆婆的晚年生活更有意义了。婆婆高兴地说:“想不到我90岁成了作家。”
 
和婆婆陈受在南开大学散步
 
      2002年夏天一直到2004年12月,我应陈省身先生之邀,开始做他的兼职秘书(同时仍然要做好信息学院计算机教授的本职工作)。陈省身先生是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正是借这个机会,我了解到陈省身先生做人、做学问的伟大人格,也是我一生中难忘的岁月。 陈先生去世后,我写了“数学之美—怀念陈省身”的文章,发表在由吴文俊、葛墨林院士主编出版的“杰出华人系列 陈省身与中国数学”一书中。
 
从左至右:沈琴婉校友、陈省身先生、张伟平院士、葛墨林院士
 
陈省身简介:美籍华人数学家,微分几何学家,沃尔夫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时是法国科学院、意大利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1985年,在南开大学建立南开数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

(阅览次数:1558次)  【  】 【告诉好友】 【关闭】   

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 2013 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 渝ICP备12345678号 技术支持:重庆鼎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