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终生
——李遐龄的成“砖”之路
李遐龄在绵阳科学城
人物档案:1942年 4月生,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原重庆市第四女子中学)初57 届、高60届校友。1960年9月进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1966年毕业后长期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战略武器设计研究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核工业部、国防科工委科技奖等多项奖励,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监督部副部长、院质量处长、副总工程师等职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有人说,每一栋高大宏伟的建筑,必由成千上万默默无名的砖石垒成。李遐龄,就是我国战略武器研制队伍的一员,是建造我国核武器丰碑的一块“砖”,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终生。
她曾在“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领导下工作,参与见证了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发展进程;
她几十年呆在山沟里从事核武器设计与实验工作,过着远离城市、隐姓埋名的艰苦日子;
她和全国数千名科技工作者共同奋斗,为我国的战略武器系统工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清华园门前的合影
儿时唯有书籍伴
李遐龄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是北京大学外语系的高材生,母亲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材生,父母学成后尽力报效国家,时代的风云使他们历经坎坷,最后落脚于重庆十七中(现辅仁中学),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父亲担任外语教研组组长,母亲担任教导处副主任。在她的记忆里,儿时家里除了一床一桌,其他地方都被书塞得满满的。正是这样的环境,让她从小就如饥似渴地汲取各种知识。而爱看书这一习惯不仅对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也持续影响她的一生。李遐龄笑称,父母对她最好的身教,就是尊重知识和对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与热爱。
这样的“书香”环境对子女影响非常深远,李遐龄几兄妹长大后也都有所成就。大姐是昆明工学院的教授,哥哥是研究地质的高级工程师,妹妹是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
爱生如子,教学水平一流的女中老师
母校永远是李遐龄“心灵中的绿洲”, 她在女中学习生活了六年(住校),从一个懵懂顽皮的少年成长为热爱祖国,崇尚科学,有担任,有理想的热血青年,母校对她一生的影响非凡。每每忆及母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对自己的辛勤教导和培养,她就感恩不已,甚至潸然泪下。
在李遐龄的记忆中,女中的老师们都是知识渊博,功底深厚的学者,课上能讲数、理、化、语、外、历史、地理,课外的琴棋书画也绝对是一流水平。他们爱生如子,胸怀开阔,潜心教学,培养爱好,陶冶情操。
音乐教师刘文祥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并且知识渊博,非常受学生敬重。在他的熏陶下,大批女中学生爱上了音乐,甚至就此选择了音乐之路。有同学考上了西师音乐系,有同学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甚至成了有名的歌唱家。自认为五音不全,纯“理工女”的李遐龄也曾一度迷恋上吹笛子,晚上熄灯后还钻在被窝里跟好友学唱“玛依拉”。直到现在,她仍喜爱音乐。
美术老师吴野村更是十分了得,教会了孩子们如何从树叶的脉络中发现大自然的美,使一群小女孩一下课就钻进草堆中去探寻“宝藏”;他教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花草,教学生如何选树叶沤烂染色做书签。李遐龄到现在都十分喜爱收集树叶花木,以至于被人调侃说“李老师喜欢沾花惹草”。
体育老师廖仲明发掘了李遐龄的短跑特长,使她成为了南岸区短跑接力队的主力队员,多次代表南岸区参加重庆市中学生运动会,并获得奖牌。体育爱好不仅强健了体魄,更磨炼了她的意志,使她终身受益。
教数学的刘德新、葛学廉老师,教语文的胡正英老师,教外语的王安朴老师……他们教学水平一流,德艺双馨,深受学生敬爱。
初中班主任赵明学老师,就像是一尊“弥勒佛”,因为他体型胖胖的,脸上永远挂着笑容,他也给了我们父亲般的慈爱。他教生物学科,教大家种萝卜、喂兔子、解剖青蛙等,上课知识性强又非常有趣。李遐龄回忆到,当时班里有一块种菜的自留地,长势良好的萝卜被淘气的学生学着鲁迅先生偷偷挖出来拍拍泥土就吃了,赵老师也永远报以慈爱的微笑。他爱生如子,甚至是“溺爱”,让这群初离父母的少年从没有感觉孤单,生活无比欢乐温暖,学习也轻松愉快。现在她们都已是80岁的老人,回忆起这段年华,仍满怀温情,认为是最幸福的时光。
高中班主任葛学廉老师,不仅教学严谨,思路清晰,性格还非常温柔,她就像孩子们的母亲一般,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对于葛老师的信任和关怀,李遐龄一改过去叛逆的性格,甚至不由生出了要保护她的念头,为了让葛老师少操些心,她和其他班干部们自发管理班级,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在日常学习、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方面都争优争先,最终使高605班从一个普通班成为了当时全校最优秀的班级,获得了“奥斯特洛夫斯基战斗班”的光荣称号,高考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刘贝子(初中)和徐淮淳(高中)两位校长更是以育人为本,具有高尚的教育情怀。刘校长在当时就非常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把“劳”作为重点培养方向,塑造女孩子吃苦耐劳的品格。在初中,学校就安排这群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去几十里外的煤矿挑煤,用作食堂煮饭。大家虽苦不堪言,但都没有放弃,大哭一场后继续挑起担子往前走。而徐校长在李遐龄成长的重要阶段帮助了她。高一的李遐龄进入了叛逆期,个性突出,事事和班主任对着干,造成了不良影响,父母甚至打算让她转学。而徐校长不仅没有放弃她,而且很尊重她的个性,给予她包容和关怀。正是徐校长的引导和老师同学们的热诚帮助,让李遐龄度过了叛逆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德智体全面发展,高中毕业时成为了“三好学生”,出席了重庆市1960年的“学代会”,并顺利考上清华大学。李遐龄感慨说,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是女中的领导和老师扳正了我的人生方向,我才能正确地往前走下去。
同学们对徐淮淳校长、李配主任、熊主任(女)等领导又敬又怕,他们呕心沥血组织全校师生学习福州一中,努力拼搏,开拓创新,使李遐龄他们那一届(1960年)高考取得了优异成绩,留苏预备生3人,清华北大3人,大量学生进入全国重点高校。
1960年,四女中三位学生就读清华,从左至右李肇珩、李遐龄、沈明珠
“我们那时的老师都是‘武林英雄’,个个功底深厚,深藏不露,而且对学生都很爱护,甚至当成儿女看待,从没见过老师对学生发脾气。”李遐龄说,女中的老师潜心教学,精力全花在教学上,教书都有自己的一套科学方法,讲课透彻明白,思路清晰,学生学起来也非常轻松,优质的中学教育为她大学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因如此,李遐龄1960年刚进清华大学就被老师选为外语课代表(由于高考外语成绩好),后来因受伤半学期没能听课,靠抄同学笔记补习,却在期末考试全考了5分(满分),这不仅靠自身的聪颖勤奋,也得益于中学阶段扎实的知识基础,李遐龄对女中的老师们永远怀着感恩之情。
磨砺是人生财富
李遐龄说,女中非常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不仅给了大家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也非常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和意志磨练。
李遐龄刚上初中时,班上都是一群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学校给她们每人配了一副竹编撮箕和扁担,安排同学们到很远的煤矿去挑回食堂煮饭的煤。去的路上,大家都还欢声笑语;回来就已重担在肩,越走越难,苦不堪言。年纪最小的同学挑不动了,蹲在地上嚎啕大哭。但谁也帮不了她,毕竟每人都有一份重担,好友站在旁边陪伴,等她哭完擦干眼泪继续挑起担子往前走。直到现在,李遐龄都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而这位被重担压哭的同学,在高中毕业时由于成绩优异表现良好,被选为留学苏联预备生,后来成为名牌大学的教师。还有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十几岁的女孩子肩挑背扛一筐筐几十斤重的废钢铁,硬是一步一步从长江边爬上黄桷垭,其中的艰辛至今难忘。
李遐龄非常感激在女中六年的学习和磨砺,这些经历不仅奠定了她们扎实的知识基础,给了她们强健的体魄,让她们度过了欢乐的青少年时光,更培养了她们的爱国情操,教会了她们在困难面前坚强忍耐,不轻言放弃,这份宝贵的财富伴随终生,也让她们受益终生。
时至今日,她们还会经常感叹在女中六年是一生里最快乐幸福的时光,形成了自己自由奔放、豁达大度又勤奋朴实、坚韧不拔的性格。
做一块砖石,很幸福
1972年,李遐龄进入核工业部九院(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这是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两弹”诞生地。此前,这是一个保密性极强的地方,连她的父母孩子都不清楚她的工作。
由于设计和实验需要经常出差,任务繁重,工作非常艰辛。在她的记忆里,那时不分上下班时间,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与宿舍两点一线中往返,或在基地与单位的路途上跋涉。
有一天夜里12点,李遐龄工作休息时走到大门外。戈壁滩的深夜万籁俱寂,寒气逼人。门口执勤的卫兵穿着棉大衣,精神抖擞地持枪站岗。
李遐龄问他:“你是哪里人,参军几年了?”
他回答:“河南人,参军2年了。”
她问:“你知道里面在做什么吗?”
他说:“知道,专家们在做尖端科学工作。”
她继续问道:“这2年你进去过吗?”
他说:“我从来没有踏进去过一步,只能为你们站岗。”
李遐龄感概地说:“你辛苦了。”
他缄默一下,轻声地动情地说:“为你们站岗我很幸福。”
李遐龄愕然,眼睛湿润了,刚才的疲惫瞬间散去。一个花样年华的士兵,在这孤寂无人、条件艰苦的荒漠上给我们站岗,“居然”感到很幸福!
李遐龄抬头望去,戈壁滩上的夜空清澈无涯,只有颗颗星星闪烁。她突然又想起前几天去一个坑道,施工的士兵个个浑身尘土,汗水和泥水挂在脸上,只有眼珠还是黑白分明。他们在这与世隔绝的沙漠戈壁默默奋斗着,干着最平凡艰苦的工作,但他们知道,这是在为人造太阳的升起贡献力量,所以物质条件再艰苦,他们也感到幸福。
“建造祖国的核丰碑是一项千百万人参与的伟大事业,我们这些所谓的专家和他们一样,何尝不是一粒沙土、一块砖石呢?只要心中有一轮太阳,温暖和幸福就伴随在你身旁。”李遐龄深情地说。
李遐龄在罗布泊第一泉留影
奉献一生,无怨无悔
有的人,站在台前接受大家的赞扬与鲜花;有的人隐在幕后潜心钻研,默默付出。
由于战略武器的研制是保密度极高的工作,李遐龄和同事们常年生活在山沟里,过着远离城市的艰苦日子,和当地人一样“提着兜兜赶场”。
1996年李遐龄在新疆基地
她笑着说:“在这里,我们从大学毕业干到退休,都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后再献子孙。”由于常年呆在条件艰苦的山沟,孩子的教育无力顾及,至今,她都对孩子怀有愧疚。
他们干的是惊天动地的事,做的是隐姓埋名的人,但在李遐龄心中,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但又为自己能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感到自豪,因为这是在造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李遐龄在“两弹元勋”邓稼先等顶尖科学家的领导下,与全国数千名科技工作者一起,努力攀登科技高峰,几十年艰苦奋斗不息,使我国迈入了世界核武强国之列。
李遐龄说,“我们对得起国家和人民的培养!即使没人记住我们的名字,但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一生,我们无怨无悔!我的价值就是我有机会参加了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这一伟大的事业,我尽了自己的力量,我很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