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HOME

新闻资讯

母校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母校要闻

【南山苍翠 二外荣光】重庆市作家进校园系列②——南山上的两棵树
http://xyzj.cqew.com.cn   2020年12月9日

 

南山苍翠   

    二外荣光

重庆市作家进校园系列 ②

 

前言

      2020年10月26日,“南山苍翠 二外荣光”重庆市作家采风暨作家进校园在我校开展,吴景娅、朱一平等我市多位知名作家参加本次采风活动,挖掘重庆二外建校80周年的历史故事,为80周年校庆助力。

 


在这风流淌,叶飘荡的季节中,美丽的故事也在缓缓开展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们心中的二外吧!

 


作者介绍

      兰世秋:主任记者,重庆日报文旅副刊部副主任。

 


南山上的两棵树

      重庆的南山上有两棵树,一棵是黄葛树,还有一棵是雪松。

 

      外地游客到重庆,毫无疑问,观夜景的最佳地点是南山的一棵树观景台,点点灯火万家相连,那是江和城的立体画卷,介于西洋油画和中国水墨之间,站在观景台极目远眺,看的是景,叹的却是重庆的时光和重庆的人。

 

      每个人都会有疑问,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叫“一棵树”?

 

      有一次我徒步黄葛古道,歇脚时问路边一间老屋里的大爷,他说以前是没有那条公路的,人都从这条石板路上走,那里也没有啥子观景台,只不过在那些砍树的年辰里那周围团转很多的树都被砍了,就留了一棵大的黄葛树,后来修龙黄公路时那个地方就约定俗成地被称作了“一棵树”,再后来又修了观景台,就更出名了。

 

      重庆人对黄葛树的情感是不一般的,由此可以衍生出很多动人的故事。

 

      老人这里就有一个。他很高兴有人听他摆龙门阵,他说那是在打日本的时候,一个书生投笔从戎去了前线,他的未婚妻就经常在这棵树下眺望。重庆的南山古称涂山,而涂山的得名缘于大禹之妻涂山氏,妻望夫归从古至今都是凄婉的好故事。不管真假,这里的老百姓是这样的相信美和善良——她每过一个月就在黄葛树上系一根红布条祈愿,久而久之,周边的群众也都将此树作为了寄托心愿的地方。再后来人们在修路时也心照不宣地绕开此树,那个地方也因此而得名。

 

      我不是很愿意相信这种“等”和“盼”的故事,但我相信老人讲的一定会有真实故事的影子。那个年月,的确是有太多的男儿冲上战场保家卫国。烽火之下,国破家亡,中国之大,竟然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同是读书人,我很容易就为他们,或者说为老人讲述的这个故事里的书生而产生共情。

 

      很快,我就在南山上找到了另一棵树,这棵树告诉了我另一个真实的故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赓续文化命脉,众多高校艰难西迁大后方。肩挑背扛,颠沛流离,风餐露宿,一批学子和教师来到重庆。朗朗书声再起,文化的火种在大后方重新点燃。

 

      此时的重庆,一方面迎来全国的高校,另一方面自己也在着手兴办初级和中等教育。

 

      1940年,抗战进入了最艰苦的相持阶段,留美学者李秀芝女士肩负起筹建“重庆市立女子中学”的重任。

 

      李秀芝怀揣500元办公经费,顶烈日、冒酷暑,爬坡上坎,奔波于市、区各地,周旋于各部门之间,其中艰难不言而喻。最后,学校选址南岸玄坛庙皇经庙处。

 

      对于这位李秀芝女士,我怀有很大好奇,她长什么模样?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又是如何在轰炸之下为办学奔走各地?

 

      我搜索了各种资料,提及这位李秀芝的文字却仅有只言片语。

 

      我想起曾经看过的拍摄于抗战时期的老照片,坚强美丽的重庆女子身着旗袍,在废墟之上收拾被轰炸后的家。她们身形纤细,挺得笔直的脊背却让人看到无穷的力量。李秀芝,应该也是她们中的一员吧。


 

      10月20日,重庆市立女子中学在日寇飞机的狂轰烂炸声中和“担负起天下兴亡”的激昂歌声中,如期开学。这虽不能说是开风气之先,但市立女中纯谨笃学、刻苦耐劳,校纪整饬、风尚勘佳,每期开学门庭若市。

 

      身居校园,却不可不心怀天下。

 

      唐以荣、龚灿光、朱挹清等教师,传播进步思想,推荐革命书籍,启蒙学生革命意识。谢会娥、严开初、黎邦南、宋廉嗣、郭禄等同学创办手抄刊物《雏形》成为中导社社员,并组织建立了革命学生的秘密校际组织——中国学生社,该社是重庆进步学生的核心力量之一。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的倒行逆施,受到女中广大师生的反对,在这光明与黑暗斗争的关键时刻,学校朱挹清(中共地下党员)、龚灿光等教师组织建立了革命学生的秘密校际组织——中国学生社。

 

      而在迎接胜利的路上,市立女子中学的学子也没有缺席。1949年秋,在陈国群等同学的组织下,多数学生参与做好“护校、安定人心、迎接解放”的工作。11月,重庆解放,女中68名教职工、478名学生全部留在校园中,迎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缕曙光,校园里也第一次荡漾出真正快乐的读书声。

 

      1950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接管市立女子中学。两年后,为了更好地发展,教育局长邓恳亲自关怀,学校迁建至距“一棵树”几百米之遥的涂山湖畔,在两栋新的教学楼之间种植了一棵雪松,这棵雪松就是南山山麓的另一棵树。

 

      我从黄葛古道向上,路经涂山湖,走进曾经的市立女子中学,走近这棵树。

 

      这棵雪松屹立在办公楼前的一块空坝子中间,冠盖如云,树荫之下可同时容纳几百人。

 

      它的树叶是针状,长十多厘米,质硬,灰绿色的,在长枝上散生,短枝上簇生,近近地看,似刺球,稍远点看又似马尾。

 

      重庆的初冬是没有雪的,但雪松那似针的叶子上却穿满了一颗又一颗的珍珠,是雨滴,是霜,还是露水?我透过这些针的间隙,见到了一颗又一颗的小松塔,也是绿的,青涩得如校园中蹦蹦跳跳的中学生们。

 

      再走远一些,这时复见雪松的全貌,高十多米,已经和旁边的五层教学楼差不离了,教学楼是新修的,还可以修得更高,而这棵雪松长到这个高度,它已经在这里守了整整70年,迎接和送走了整整70批的学生。当年为刚载的小树浇水的学生,现在已是耄耋之年,而它,青春依然,还将继续见证着青春。


 

      这棵雪松扎根在这个校园里,重庆市立女子中学更名为重庆第四女子中学,雪松在凌霜生长;学校又更名为重庆市第四中学,它凌霜生长;再后来学校再次更名,变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的名校——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它仍然凌霜生长。

 

      它在高高的南山之麓,见证了朝鲜战争爆发后,胡学梅、韩荣庆、万邦蓉等几十名同学参军入朝;见证了1952年在大田湾体育场举办的市第一届运动会上,女中400多名学生表演大型团体操“国徽舞”,赢得全场观众长时间的掌声;见证了1971年,全校师生徒步拉练,足迹遍及周边小镇和农村;见证了学子的激昂青春、校园的日新月异……

 

      望着眼前的这颗雪松,不禁让人遥想一棵树观景台的黄葛树。

 

      黄葛树作为重庆的市树,是极适应重庆的土壤和气候的,它根茎发达,枝繁叶茂,寓意着希望,给人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而雪松和黄葛树相比,树形差异很大,也不是重庆常见的树种,但却有着和黄葛树极为相近的品性。

 

      它适合生长在气候比较暖和的环境中,也能忍受一定的低温环境,它喜欢比较丰富的光线照射,也能忍受一定的半阴环境。

 

      这让我想起我家孩子初中毕业纪念册上的一句话:“会讲究,也能将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当初的种树人真是有着一颗父母心,这句话就是我们重庆人天生具有的性格特征的白描。

 

      徜徉在校园中的好处是你时不时地会听到快乐的歌声,“南麓晓钟,敲着梦想,天空就是巨大的课堂。心像种子,知识给力量,我们就和雪松一起成长。把雪松种心上,饮水思源不忘土壤。雪松无畏冰雪风霜,少年强,则中国强!”

 

      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二外的校徽会是与众不同的一棵雪松,为什么二外会将最优秀的班级命名为雪松班——这是他们建校80年未曾改变过的精神传统,强根固本,挺拔坚韧。

 

      重庆的南山上有两棵树,一棵是黄葛树,还有一棵是雪松,它们都无惧雨雪风霜。

 


(阅览次数:509次)  【  】 【告诉好友】 【关闭】   

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 2013 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 渝ICP备12345678号 技术支持:重庆鼎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