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HOME

人物春秋

校友剪影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春秋 -> 校友剪影

郝琳文
http://xyzj.cqew.com.cn   2016年10月21日

从纺织女工到资深记者
——访前四中校友郝琳文
 
郝琳文,原四中高75级9班学生,如今已近六旬。于母校而言,用她自己的话讲,有着三重身份:四中家属子女、四中学生、四中职工家属。当年13岁的她,转学来到四中,和姨妈住在女生宿舍,开始了初中到高中的学习生涯。这个与母校有着深深渊源的校友,曾因四中的不复存在而失落过、沮丧过;如今更为“前天的女中、昨天的四中、今天的二外”——母校的不断完善发展而欣喜、自豪。郝琳文对母校有着深深的眷恋,曾多次回母校看望老教师、老职工、到办公楼前欣赏雪松的英姿、看母校的变化。二外也没有忘记这所学校曾经的历史、每一位教职员工及历届莘莘学子。这次二外特邀她回到母校,在校友会办公室采访了这位校友。
 
园中桃李旧时人,不负檐下母相问
郝琳文的童年正值文革,父亲因所谓的“政治问题”被下放农村。母亲因养活不了三个孩子,将她过继给自己的姐姐。带着离家的伤痛,郝琳文来到了四中。幸运的是,姨妈待她视同己出。姨妈袁竹鸣,是从女中成立之初便进校的一位老职工,一直在女中、四中管理女生宿舍。这位勤劳善良的妇女,除了每天十分忙碌的工作外,还无私地为生病的学生递开水、送牛奶、熬药、煮稀饭、缝补浆洗等。全校师生都亲切地叫她“袁妈、袁伯伯”。在她退休后的几十年里,每年都有当年的学生来家看望这位慈祥的老人。她是一位小脚妇女,干不了太重的活,趁课间操或休息时间替母亲打扫宿舍就成了她每天的任务。为了给住读生准备开水,每天晚自习前要从较远的开水房挑5担开水,晚自习后再发给学生。星期天则要到医务室旁的池塘边挑水拖三层楼的走廊地板。“原木板的颜色”这是袁伯伯对她擦地板的要求。可想而知在女儿长期不在她身边的日子里,袁伯伯不知要承受了多少艰辛!虽然白天劳累,当闲暇时,只上过扫盲班的袁伯伯总会展开报纸慢慢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虚心向学生们请教。这位善良的人总是说学校这个好那个好,从不说人不是;面对不公、委屈,她也以德报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为人称赞的人品,让她在文革期间获得了被学生们强烈推荐去北京见毛主席的机会。这是她老人家一生中最开心的事。每当有人提起此事,她老人家总会笑逐颜开:“我在天安门亲眼见到了毛主席!”。一生与人为善的袁伯伯幸福地生活到了93岁高龄。在母亲身上,郝琳文看到了中国妇女闪烁着善良淳朴人性美德的光辉。从此,吃苦、耐劳、善良、好学、从不抱怨与坚忍的精神也得以传承,这一切,为郝琳文今后怎样做人做事有了参照的榜样。
 
春风秋雨别迷惘,恩师恩情似水长
在读高中时,郝琳文遇到了指引她人生目标的一个好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陈炯。当年的陈炯老师是四中赫赫有名的人物,文学知识渊博、为人仗义、高大帅气、普通话朗朗上口,他的课富有激情而不失幽默,课堂里所展示的辉煌文学世界让学生们陶醉其中,他朗诵的高尔基作品《海燕》满怀激情、高亢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解读鲁迅的作品,时代背景、写作方法、人物心理分析得丝丝入扣,激发起学生们对写作的兴趣。发自内心的崇敬,郝琳文从此开始喜欢上了文学。在作文5分为满分的评分年代,她的作文几乎都是5或者5+,这个藏在作业本背面红色印刷框里的小小秘密,让她很是兴奋,每次作业本发下来,她总会为又得到一个5分而窃喜。那个年代,每个人都十分看重自己的政治面貌,临近高中毕业,全班其他同学都入了团,唯独这个学生两年来连入团申请书都没有交过,陈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作为班主任,陈炯老师与郝琳文谈心,方知这个女孩出生于一个背负着政治问题的家庭。她的父亲此刻已下放农村,在满目疮痍的世界里消耗着岁月。早在初中时,郝琳文曾申请加入“红卫兵”,因“认识不深刻”而数次遭拒绝,此事深深刺痛了这个对社会还不太明白的女孩之心。陈老师百感交集,他深知,复杂的社会问题很难用恰如其分的语言来安慰自己的学生,他只能选择尽可能简洁、准确的语言叮嘱她:你现在还小,还不知道政治生命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入团是年轻人政治面貌的开端啊……。语重心长的话语或许是穿行在文学殿堂里的陈炯老师最朴实的语言吧,但对一位懵懂的女孩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开悟。毕业前夕,郝琳文终于鼓起勇气递交了入团申请书,没想到七月十五日,高中毕业之时,入团批了下来。我们已无从考证陈炯老师在运作此事中所作的努力和所费的口舌,真是了不起的好老师。中午校园空空如也,是那么的宁静,盛夏的雪松青翠可人,充满画面感的四中鸟语花香,此时郝琳文已无心去欣赏美景,空旷的校园已无人与她分享此时复杂的心情。她站在学校办公大楼的红榜前,用手捂着脸大哭一场,“我入团了!”如此稀松平常之事却以这样的方式在一个单纯的女孩心中发出巨大的时代回响:师难忘!谢恩师!
校园一别数十载,郝琳文再也没有见到过自己非常敬重而永生难忘的陈炯老师,没有向陈老师道一声谢,成为她终生无法释怀的遗憾。
 
好学肯钻求上进,咬定青山有知音
郝琳文毕业后,在四中校办工厂干过翻砂工、钳工、车工等工种;在长江边修过堤坎、抬过水泥和200斤重的连尔石;在重庆日化研究所种过香料;后来进入南棉二厂当了一名纺织女工。走廊地板要拖出“原木板的颜色!”母亲的叮嘱时常微风般地掠过耳边。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进厂不久,她几乎月月超额完成任务,并带起了徒弟。在没有职业选择的时代,郝琳文开始自学,最单纯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每天的织布任务。她买来一大堆从未接触过的机械方面的书籍,一有空就自学,时而盯着自己操作的织布机琢磨。厂领导见她好学肯钻,推荐她到重庆工业校进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时半年。时间短,课程深,对于从未接触过工科的纺织女工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可她硬是怀着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来到了工业校。别人在午睡,她在看书,晚上熄灯了,她在走廊灯下做作业。结业时就连男同学都费劲的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液压传动等课程她科科优秀,成绩全班第二。为了让这位优秀的学生圆满结业,工业校老师专程到厂里,说服厂领导同意她到当时的轻工业重地上海、杭州、苏州实地考察学习。现她家里仍保存着一叠当年的作业本,里面有极工整漂亮的字迹、老师打的红√及评语。
结业后,厂里买回一台C620车床交给她操作,参照说明,郝琳文用很短的时间硬是把车床搞得服服帖帖。得益于自己的努力和厂里的赏识,郝琳文从三班倒干到长白班;又从机修车间干到技术科;再到团组织委员、工会宣传干事、行政安全生产管理。期间,重庆市三峡办因三峡工程方案论证,急需文字功底较好的打字员,想有更广阔的天地的她,到重庆邮电学院三天急训,后被借调到重庆市政府三峡工程办公室。她很幸运地亲眼目睹了世界瞩目、全国参与的三峡工程方案的论证全过程,值得庆贺的是国务院最终采纳的三峡工程实施方案,就是重庆方案。
1977年正式恢复高考,郝琳文也希望参加难得的首次全国统一高考。那个时候人才简直凤毛麟角,郝琳文深知只要能有机会读书,未来的道路无疑会变得更加宽广平坦。但是由于以前的课程丢得太久,复习时间很短,最终名落孙山。高考失败了,只能寄望于自考,这同样是获得大学文凭的另一途径。兴许,这也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吧。
虽说自考一途,郝琳文拥有相对宽裕的复习时间,只是每个月周末到江北的听课费25元,近乎一个月的工资。好在丈夫非常支持她参加自考。这里不得不提及郝琳文的丈夫陈庆老师,他同样是一位一生中不懈上进、始终磨砺自己的人。我丈夫初来四中时,是食堂炊事员,17岁的他早上5点多起床上早班。遇到一人煮稀饭时还得凌晨3点起床。以前的煤炭灶很大,旁边是大烟囱,他常常站在灶沿边上,边挥舞着大铲搅稀饭、炒菜,边背诵英文单词及课文,手背上写满英语单词,衣袋里还时常装着英语卡片。10年后郝与丈夫再次回校,偶然经过已经拆掉的食堂,惊讶的发现烟囱上,他丈夫当年用粉笔写的英语单词依然清晰可见。由于记者的职业特点,20多年来郝琳文一直在全国各地奔波,陈老师在家承担起带小孩、照顾老人等全部家务;自己也边工作边读书,获得了电大英语和汉语言文学两个文凭。他不仅酷爱短跑,还努力研习小提琴演奏十几年。他《奏响生命华美乐章》一文在人民日报海外网刊发(http://arts.haiwainet.cn/n/2015/0106/c348458-28299721.html),二外校友会刊《南麓书苑》2015年9月第2期转载了他的《短跑与小提琴》。这真是一个由上进之人组成的上进之家啊! 
在参加自考期间,郝琳文需要听课,厂里开始不准假,否则扣工资。当时孩子不到一岁,缺了一人的工资家庭根本无以为继。经过努力,厂里最终应允她每周上一天课。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她的《写作》考试为当年重庆自考第一名。两年多后,郝琳文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文凭。拿到文凭的她犹如插上翅膀的小鸟,她久久仰望着那一片蔚蓝的天空……。恰逢《重庆自学报》和《经贸世界》杂志社招聘,因为媒体的首次公开招聘,前去应聘的人把团市委礼堂挤得满满的,郝琳文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仅剩下的两名幸运儿中的一位。可接下来的一关更令人发愁,《经贸世界》杂志社的要求极为严苛,试用期三个月,并且需交人民币1800元,三个月若合格,留,但钱不退;不合格,发三个月工资,走人,钱不退。在30年前,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这可是一笔巨款!弄不好鸡飞蛋打。一家人为此事发愁。丈夫拿出自己工作以来的全部积蓄1000元,孩子婆婆爷爷也慷慨解囊,凑齐了钱。这是一场对命运的豪赌,在家人瞩目下,一场翘首以盼的远征启程了!一九八六年秋,破釜沉舟的郝琳文得胜归来,正式进入媒体,成为杂志社记者。
 
志在高山长砥砺,蓦然回首硕果临
进入媒体后她大展才华。不久,郝琳文从《经贸世界》杂志转战到《中华儿女》杂志西南记者站,并参与了《中外交流》月刊的创刊工作。那时重庆还只是四川省所辖市,地方性杂志社想要去北京或其他省采访省部级及市级领导,十有八九要吃闭门羹。为了便于开展采访活动,杂志社在北京成立了新闻中心,郝琳文也有幸来到首都。她明白要当好记者,要学的东西太多,为了提高自己,她常常购买与新闻采访、报道、摄影有关的书籍。每采访一位领导,她都要做足功课,了解各位领导的背景、性格、作风、政绩、爱好以及各地的不同历史、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等等。她总会事先安排寄去杂志,让领导得以一睹杂志社精心编辑的内容,了解到杂志社的优良实力。扎实的采访功底和平易健谈的采访风格,总会使她的采访圆满。采访之后,她总会把自己为采访者拍摄的照片装裱好送去;节日时分,她会给采访者寄去贺卡,并因人而异写上自己创作短句或小诗。多年来,她访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领导。超卓的预约、采访、写作能力连她后来在《人民日报》子媒的领导亦感到惊讶,并委以重任。 
多年的媒体生涯,她练就了敏锐的新闻嗅觉和职业前瞻。九十年代,信息来源唯有电台和报纸,《中外交流》订阅了全国各省的报纸。一次,她在报亭发现《文摘周报》上有一豆腐块文章:新疆党委书记王乐泉说:新疆要发展,要联合兄弟省区“走西口”。她觉得“走西口”的提法既新颖,又准确贴切。于是她即刻联系飞去新疆,采访了王乐泉书记,问何以提出“走西口”?王道:“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走西口’,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新疆是西部较为落后的地区,通过新时期的‘走西口’将会对新疆的发展有所促进。”采访结束不久的“两会”就有了“西部大开发”的提法。于是,她马上把当期杂志新疆专题报道定为“西部大开发——新疆行”,这篇深度报道出来后,反响强烈,一片喝彩!在媒体界获得广泛关注,随后,又连续做了三期对新疆的系列报道。在她和同仁们的努力下,《中外交流》越办越好,荣获“重庆市建国以来最好期刊”;社里的经济效益也日益提高,不仅买了整层办公楼,还配置了四部小车,并为部分员工们购置了商品房。郝琳文从经宣部主任做到总编室主任,再到副总编,常务副总编、执行主编。
郝琳文做在媒体工作28年期间先后在以下单位供职:《经贸世界》杂志社记者、信息部主任;《中外交流》杂志社总编室主任、广告部主任、副总编;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社记者部主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信息部主任、中国经济战略联盟发展联盟秘书长;大使馆《世界中国》杂志总编;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终身会员。郝琳文以人物专访、专题策划见长。在“省部长访谈”、“大使访谈”、“深度报道”、“区域经济”、“艺术长廊”等栏目发表文章数百篇;采访省部长、市长、驻华大使、艺术家、企业家等上百名,并多年参与全国“两会”的采访报道工作。退休后,又帮助《中国民办教育》复刊、《休闲保健》等杂志创刊并出任总编,成为业界资深传媒人士。她不仅文章写得漂亮,而且在新闻工作中喜欢上摄影。“中国女摄影家2015年度十佳图片”评选,入选人民网参评的66幅作品中,郝琳文的作品《什么民族?》入围。总之,回首郝琳文的成才历程无不与她日思进取、坚持不懈、奋力拼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分不开。我们为二外为有这么优秀的学子而感到自豪!
 
且喜林园欣欣意,寄语雏凤勤学思
郝琳文在访谈尾声中提到了她的另一个遗憾——在过去的学习中失落了外语。面对诸多出国采访报道以及参加国际活动的机会,却苦于口不能言。在“大使访谈”栏目,她相继采访过德国、罗马尼亚、阿曼、塔吉克斯坦、卡塔尔、韩国等国驻华大使及商务参赞、文化参赞,虽然每次都带翻译,但采访总是表达不尽人意。现在二外有那么好的软件、硬件,有那么多优秀的外语教师,学校这么重视教学,学生们真的应该把外语学好,不仅自己长知识、多技能,这也是时代开放的需要。在校时所学的任何东西日后都是用得着,这一点,她自己深有体会。所以,她殷切希望在校学子们,在学生时代尽可能多地学点知识,免得日后“书到用时方恨少”。
 
                                                                                                                                                                                  (文  王啸)



(阅览次数:985次)  【  】 【告诉好友】 【关闭】   

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 2013 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 渝ICP备12345678号 技术支持:重庆鼎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