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人大读工科
作者简介:
犹彦辰,重庆二外高2012级校友,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2012级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系
(犹彦辰在做实验)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机缘巧合,我却有幸就读了人大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科专业。作为人大工科教育的先驱者与小白鼠,我就来讲一讲在人大读工科的体验。
浓厚的人文氛围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陕北公学,由于某些历史政治原因,一度被称为中央第二党校,但随着纯学术的话语权占据主导,政治色彩逐渐减弱,第二党校之称已是误读。相反,人大的学术氛围是相当开放的,即使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是如此,其实,钻研得越深,才越有批判的话语权。严格来说,人大只有3个院设有理工科专业,而其中也夹杂着人文社科的气息,例如我就读的环境学院,院内主导话语权的还是两个社科专业,理工科如此薄弱也是人大综合排名不高的主要原因。
学校人文社科氛围的突出体现便是五花八门的全校选修课,每到大师、名师主讲的选修课,教室总是“站无虚席”,即使抛开学术造诣不谈,就冲教授们的人格魅力、刷新三观的见识,也值得每周去站个90分钟。或者,你总能从几百门选修课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参加各式各样的讲座汲众家所长,总比实验室的生活精彩,更重要的是能接触到大多理工院校没有的东西,受益颇丰,这也算在人大读工科的一大好处。
略显浮躁的学风
人大的社团、学生会活动同样种类繁多,的确丰富了日常生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太多的活动、比赛却让整个校园略显浮躁。我就曾经因为学生工作翘过无数的课,完全是本末倒置了。人大在计算保研的综合成绩时,学分绩、学生工作、科研工作占比为8:1:1,虽然学生工作只占10%,但实际上,由于学分绩差距甚小而学生工作得分差距通常很大,学生工作经常成为决定因素。这是人大重要的特色,在这里不存在唯GPA论,我们有很多方式将大学过得精彩,可这也直接导致了与人大地位不符的浮躁学风。最近正值考试周,微信上流传一个段子,“中国人民大学是。。。(此处省略若干字)的著名学府,学风浓郁,刻苦卓绝。学生一天学习24小时,一周学习7天,(点开全文)一年学习两周”,虽然夸张,但大致也不假。而对我们这群异类的工科生来说,影响更甚。
尴尬的理工科
读工科艰难,在人大读工科更为艰难。首先,处在一个人文社科氛围浓厚、学风略显浮躁的环境中,学校对工科生的要求和大多数同学对自身的要求就远低于其它理工院校;其次,人大缺乏系统的工科教育硬件、软件管理,在仪器、师资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不够完善;最重要的是,理工科在人大的地位很是尴尬,学校制定的办学目标是“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非主干的理工科学院在生源、资金、实验室空间相比于其它文科学院都有很大限制,理工科学生在人大的地位同样很尴尬,尤其是作为“实验小白鼠”没有任何经验的第一届,夹着一块工图板走在校园内总是能获得不寻常的回头率,请来上课的北理工老师甚至以为我们是文科生,而我就读的专业至今仍没有全国排名。。。每每想到这些,不免会为当初的选择感到些许遗憾。
虽说遗憾,但我并不后悔读了人大的工科,只是后悔大学期间目标不清晰、缺乏行动力,没能在人文社科氛围的洪流中独善其身。周围环境的影响固然重要,其实根本仍是在个人,学校是有足够的师资和硬件来培养优秀的理工科学生的,校内优秀的理工科学生也绝不比五道口的某学校差。况且,在男生择偶方面,人大相比其它理工院校不仅在量上大幅领先,在质上也优势明显,大学也不仅仅是学术嘛。
文 犹彦辰 编辑 闫立伟 |